彩虹下福

林口下福市民活動中心

每一個繁榮的國家都能在其歷史的根源與未來的發展中取得平衡。台灣蘊藏著世界級古老文化的同時也擁有著發達的經濟,因此在這個國度裡,我們可以在寺廟的祭典中、在傳統美食裡、於日常的街道和友善的人民之中,呼吸並感受到這國家文明的特質。

 

但或許建築是台灣文化元素中較難被理解的。而如果我們去觀察其他文明的建築,例如:希臘、埃及、或是日本,我們可以閱讀出建築如何透過形式上的語彙、構造、材質、顏色和背後的故事,表達出人民對於生活環境的思考和理解。也就是說,這些建築是以文化為力量,並在社會發展和建立文化辨識度上,扮演重要的角色。

 

然而在台灣,多數的建築是從功能與成本取向去思考。這樣迅速、經濟、實用的思維模式,非常適合台灣以代工為主的製造業。但是當產業陸續外移,當前的台灣,已經處於和過去非常不同的狀態,所以傳統、原創、與美感經驗,就成為更重要的思考方向。建築與設計,不但要能超越實用,更應引導民眾去了解、感受他們所生活的環境,並且在塑造文化特質,以及建立國際文化地圖上的辨識度,扮演重要的地位。

 

事實上,正是因為”文化”這個無形的寶藏,讓台灣被世界上許多國家視為寶島,因此”文化”必然要在建築中被涵蓋與彰顯出來。由於此基地關鍵的座落於洪福宮及其文化中心旁,“文化”可以說是此設計發展的支柱之一,所以很重要的議題是:要如何去追尋新下福文化中心與既有建築間的關係,使這裡能夠成為下福市民心靈與集會的場所呢?

 

我們首先要考量的是功能層面,在這裡,寺廟的兩棟建築與新的活動中心,必須能有同時使用的機會,另外,新的建築則需提供不同的空間高度(4.5米,8米與未來增建),並且根據氣候條件,必須滿足隔絕太陽輻射熱和降雨時遮蔽的需求。

 

因此,這個設計以一個延伸出牆外,有著不同高度的連續大屋頂,來回應功能層面上的需求。另外,這些5米到12米不等的預鑄牆面,在確保這個設計的精準與品質上,扮演重要的角色。這也是台灣第一棟在現場預鑄將近四層樓高牆板的建築。

 

然而,台灣建築中最有趣的元素就是寺廟的屋頂,它透過故事和鮮明的色彩展現充滿台灣文化的象徵,下福活動中心不僅是轉譯這些豐富的台式建築語彙,更是將其成為民眾體驗的一部份,所以這個設計將寺廟屋頂的顏色光譜依序呈現,不過,這些繽紛的色彩不應只在高處的屋頂上,而是讓人在行走環繞建築時,感受色彩在空間中的變化,這將使得活動不僅僅能發生在被完整設計的室內,同時半戶外與戶外,也將可能成為詮釋、交流、與分享文化活動的場所。如此,建築將成為界定、轉化和突顯文化的介面。

 

界定、轉譯、交流、活化這些特質,雖不能以工業文化下“迅速、經濟、實用”的標準去度量,但卻是繁榮的社會所要追尋的重要指標。

下福活動中心。首獎
座落地點: 林口,台灣
類別: 活動中心
樓地板面積: 1085 m2
設計階段: 已完工
團隊: Peter Boronski, 陳聖杰 , 陳微晴, 伊萊恩 Lain Satrustegui, 巫達 Urdaneta Zeberio. Local Partner: 程俊強建築師事務所
業主: 新北市政府
年度: 2014-Present